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返回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   50337-2003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 50337-2003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

Gode for planning of urban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facilities

 2003-09-16                     发布          2003-12-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联合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78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337-2003,自2003121日起实施。其中,第3.2.23.2.33.2.63.3.13.3.44.2.34.5.14.5.24.5.35.3.15.3.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3910
 
 

 

       根据建设部建标[1999]308号文件《关于印发一九九九年工程建设部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被列为国家标准制订计划,并确定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主编,合同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共同编制完成。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在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贯彻国家的环境保护和垃圾处理技术政策,对城市(含镇)的生活垃圾处理原则,对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环境卫生工程设施及其他环境卫生设施的设置原则和要求,对在城市规划各阶段及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专业(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要求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中以黑体院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   ,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成都市五丁路2号,邮政编码:610081)。

 

 

本规范主编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

本规范参编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都市市容环境管理局

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郑连勇  郭大勇  李万友   

      杜小勇  黄国玎  舒德文  秦晓燕

          曾光旭       

        徐文龙  徐海云  邱书杰

     
 
目次

 

 总则

 术语

 环境卫生公共设施

   3.1 一般规定

   3.2 公共厕所

   3.3 生活垃圾收集点

   3.4 废物箱

   3.5 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

  环境卫生工程施施

   4.1 一般规定

   4.2 生活垃圾转运站

   4.3 水上环境卫生工程设施

   4.4 粪便处理厂

   4.5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4.6 生活垃圾焚烧厂

   4.7 生活垃圾堆肥厂

   4.8 建筑垃圾填埋场

   4.9 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理厂、处置场

  其他环境卫生设施

   5.1 车辆清洗站

   5.2 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

  5.3 环境卫生车辆通道

   5.4 洒水车供水器

  附录A  生活垃圾日排出量及垃圾容器设置数量计算

  附录B  生活垃圾转运量计算

  附录C  垃圾、粪便码头岸线计算

  本规范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总则

1.0.1 为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中贯彻执行国家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提高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编制质量,满足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的需要,落实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用地,保持与城市发展协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及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专业(专项)规划。市(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及乡村、独立工矿区、风景名胜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应规划要参照本规范执行。

1.0.3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专业(专项)规划的期限和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与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

1.0.4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设置必须从整体上满足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鼾等功能,贯彻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和分类处置。

1.0.5 重大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的规划设置宜做到区域共享、城乡共享,实现环境卫生重大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

1.0.6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应预测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和成分,确定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方式,给出公共厕所布局原则及数量,并给出主要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的规划设置原则、类型、标准、数量、布局和用地范围。

    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适度深化,重点应确定主要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专业(专项)规划中,除满足上述要求外,尚应给出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的设置原则、类型、等级、数量用地面积等指标,提出工艺、技术、要求等要求。

    对其他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要求,可根据其特点分别按对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或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的要求执行。

1.0.7 在详细规划中应确定各类环境卫生设施的种类、等级、数量、用地和建筑面积、定点位置等内容,满足环境卫生车辆通道要求。

1.0.8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设置应满足城市用地布局、环境保护、环境卫生和城市景观等要求。

1.0.9城市生活垃圾以外的固体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应根据此类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情况及城市诸方面条件,提出相应规划控制要求。

1.0.10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0.1 环境卫生设施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facilities

    具有从整体上改善环境卫生、限制或消除生活废弃物危害功能的设备、容器、构筑物、建筑物及场地等的统称。

2.0.2 环境卫生公共设施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public facilities

    设置在公共场所等处,为社会公众提供直接服务的环境卫生设施。

2.0.3 环境卫生工种设施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 facilities.

    具有生活废弃物转运、处理及处置功能的较大规模的环境卫生设施。

2.0.4 公共厕所 public lavatory

    供社会公众使用,设置在道路旁或公共场所的厕所。公共厕所可分为独立式公共厕所和附属公共厕所,附属式公共厕所是设置在其他建筑内、并向社会公众全天候天放的厕所。

2.0.5 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 wastewater   treatment facilities for nightsoil sources

  在粪便污水产生源对其进行处理的设施。

2.0.6 城市规划建成区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area

   城市规划区内连片发展且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

 

3 环境卫生公共设施

3.1 一般规定

3.1.1 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应方便社会公众使用,满足卫生环境和城市景观环境要求;其中生活垃圾收集点、废物箱的设置还应满足分类收集的要求。

3.2 公共厕所

3.2.1 根据城市性质和人口密度,城市公共厕所平均设置密度应按每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35座选取;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偏低、居住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指标偏高的城市、旅游城市及小城市宜偏上限选取。

3.2.2 各类城市用地公共厕所的设置标准应采用表3.2.2的指标。

 

3.2.2 公共厕所设置标准

城市用地类别设置密度(座/km2)设置间距(m)建筑面积(m2/座)独立式公共厕所用地面积(m2/座)备注居住用地3~5500~80030~6060~100旧城区宜取密度的高限,新区宜取密度的中、低限公共设施用地4~11300~50050~12080~170人流密集区域取高限密度、下限间距,人流稀疏区域取低限密度、上限间距。商业金融业用地宜取高限密度、下限间距。其公共设施用地宜取中、低限密度,中、上限间距工业用地仓储用地1~2800~10003060 注:1 其他各类城市用地的公共厕所设置可按:    ①结合周边用地类别和道路类型综合考虑,若沿路设置,可按以下间距:主干路、次干路、有铺道的快速路:500800m;   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8001000m。   ②公共厕所建筑面积根据服务人数确定。   ③独立式公共厕所用地面积根据公共厕所建筑面积按相应比例确定。   2 用地面积中不包含与相邻建筑物间的绿化隔离带用地。 

3.2.3 商业区、市场、客运交通枢红纽、体育文化场馆、游乐场所、广场、大型社会停车场、公园及风景名胜区等人流集散场所附近位置公共厕所。其他城市用地也应按需要设置相应等级和数量的公共厕所。

3.2.4 公共厕所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设置在人流较多的道路沿线、大型公共建筑及公共活动场所附近。

   2 独立式公共厕所与相邻建筑物间宜设置不小于3m宽绿化隔离带。

   3 附属式公共厕所应不影响主体建筑的功能,并设置直接通至室外的单独出入口。

   4 公共厕所宜与其他环境卫生设施合建。

   5 在满足环境及景观要求条件下,城市绿地内可以设置公共厕所。

3.2.5 公共厕所的粪便污水应入城市污水管道;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其公共厕所应配建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

3.2.6 公共厕所建筑标准的确定:商业区、重要公共设施、重要交通客运设施、公共绿地及其他环境要求高的区域的公共厕所不低于一类标准;主、次干路及行人交通量较大的道路沿线的公共厕所不低于二类标准;其他街道及区域的公共厕所不低于三类标准。

 

3.3 生活垃圾收集点

3.3.1 生活垃圾收集点应满足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应与分类处理方式相适应。

3.3.2 生活垃圾收集点位置应固定,既要方便居民使用、不影响城市卫生和景观环境,又要便于分类投放和分类清运。

3.3.3 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m,生活垃圾收集点可放置垃圾容器或建造垃圾容器间;市场、交通客运本枢纽及其他产生生活垃圾量较大的设施附近应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

3.3.4 医疗垃圾等固体危险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

3.3.5 生活垃圾收集点的垃圾容器或垃圾容器间的容量按生活垃圾分类的种类、生活垃圾日排出量及清运周期计算,其计算方法见附录A。

 

3.4 废物箱

3.4.1 废物箱的设置应满足行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行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应与分类处理方式相适应。

3.4.2 在道路两侧以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废物箱。

3.4.3 设置在在道路两侧的废物箱,其间距按道路功能划分:

  商业、金融业街道:50100m

  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100200m

  支路、有人行   道的快速路:200400m

 

3.5 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

3.5.1 城市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尚不完善的区域,可采用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城市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较为完善的区域,可不设置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应将粪便污水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规划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及污水管网流量时应将粪便污水负荷计入其中。

3.5.2 当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的出水排入环境水体、雨水系统哐中水系统时,其出水水质必须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

3.5.3 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距离取水构筑物不得小于30m,离建筑物净距不宜小于5m;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设置的位置应便于清掏和运输。

 

4 环境卫生工程设施

4.1 一般规定

4.1.1 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满足城市环境保护和城市景观要求,并应减少其运行时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对城市的影响;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及二次转运站宜位于城市规划建成区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及城市水系的下游,并符合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4.1.2 对环境卫生工程设施运行中产生的污染物应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环境保护标准的要求。

 

4.2 生活垃圾转运站

4.2.1 生活垃圾转运站宜靠近服务区域中心或生活垃圾产量多且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不宜设在公共设施集中区域和靠近人流、车流集中地区。

4.2.2 当生活垃圾运输距离超过经济运距且运输量较大时,宜在城市建成区外设置二次转运站并可跨区域设置。

4.2.3 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标准应符合表4.2.3的规定。

 

4.2.3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标准

转运量(t/d)用地面积(m2)与相邻建筑间距(m)绿化隔离带宽度(m)>450>8000>30≥15150~4502500~10000≥15≥850~150800~3000≥10≥5<50200~1000≥8≥3注:1 表内用地面积不包括垃圾分类和堆放作业用地。    2 用地面积中包含周边设置的绿化隔离带用地。    3 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垃圾转运量可按附录B公式计算。    4 当选用的用地指标为两个档次的重合部分时,可用用下档次的绿化隔离带指标。    5 二次转运站宜偏上限选取用地指标。 

4.2.4 采用非机动车收运方式时,生活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宜为0.41km;采用小型机动车收运方式时,其服务半径宜为24km;采用大、中型机动车收运的,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服务范围。

 

4.3 水上环境卫生工程设施

4.3.1 垃圾码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临近江河、湖泊、海洋和大型水面的城市,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清除水生植物、漂浮垃圾和收集船舶垃圾为主要作业的垃圾码头以及为保证码头正常运转所需的岸线。

 2 在水运条件优于陆路运输条件的城市,可设置以水上转运生活垃圾为主的垃圾码头和为保证码头正常运转所需的岸线。

 3 垃圾码头应设置在人流活动较少及距居住区、商业区和客运码头等人流密集区较远的地方,不应设置在城市中心区域和用于旅游观光的主要水面,并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4 垃圾码头综合用地按每米岸线配备不少于1520m2的陆上作业场地,周边还应设置宽度不小于5m的绿化隔离带。其岸线计算方法见附录C。

4.3.2 粪便码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仍在采用集中收运粪便且水运条件便于粪便运输的城市可设置粪便码头和为保证码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岸线。

 2 粪便码头规划选址条件同4.3.1条第3款。

 3 粪便码头综合用地的陆上作业场地同4.3.1条第4款,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得小于10m。其岸线计算方法见附录C。

 

4.4 粪便处理厂

4.4.1 在污水处理率低、大量使用旱厕及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的城市可设置粪便处理厂。

4.4.2 粪便处理厂应设置在城市规划建成区边缘并宜造近规划城市污水处理厂,其周边应设置宽度不于小10m的绿化隔离带,并与住宅、公共设施等保持不小于50m的间距,粪便处理厂用地面积根据粪便日处理量和处理工艺确定。

 

4.5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4.5.1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应位于城市规划建成区以外、地质情况较为稳定、取土条件方便、具备运输条件、人口密度低、土地及地下水利用价值低的地区,并不得设置在水源保护区和地下蕴矿区内。

4.5.2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距大、中城市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5km,距小城市规划建成区应大于2km,距居民点应大于0.5km

4.5.3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用地内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应小于20m,并沿周边设置。

4.5.4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四周宜设置宽度不小于100m的防护绿地或生态绿地。

4.5.5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四周宜设置宽度不小于100m的防护绿地或生态绿地。

 

4.6 生活垃圾焚烧厂

4.6.1 当生活垃圾热值大于4000kJ/kg且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困难时宜设置生活垃圾焚烧厂。

4.6.2 生活垃圾焚烧厂宜位于城市规划建成区边缘或以外。

4.6.3 生活垃圾焚烧厂综合用地指标采用50200m2/t·d,并不应小于1hm2,其中绿化隔离带宽度应不于小于10m并沿周边设置。

 

4.7 生活垃圾堆肥厂

4.7.1 生活垃圾中可生物降角的有机物含量大于40%时,可设置生活垃圾堆肥厂。

4.7.2 生活垃圾堆肥厂应位于城市规划建成区以外。

4.7.3 生活垃圾堆肥厂综合用地指标采用85300m2/t·d,其中绿化隔离带宽度应不小于10m并沿周边设置。

 

4.8 建筑垃圾填埋场

4.8.1 大、中城市可在城市规划建成区外设置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填埋场。

 

4.9 其他固体废物处理厂、处置场

4.9.1 城市固体危险废弃物不得与生活垃圾混合处理,必须在远离城市规划建成区和城市水源保护区的地点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分类进行安全处理和处置,其中医疗垃圾应集中焚烧或作其他无害化处理,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重点预测其对城市的影响保证城市安全。

4.9.2 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可在城市规划建成区外设置无毒无害工业垃圾处置场。

4.9.3 在城市规划建成区边缘可设置大件垃圾回收处理厂。

4.9.4 垃圾资源回收场所可结合其他环境卫生工程设施合并或单独设置;单独设置时,宜位于城市规划建成区边缘。

 

5 其他环境卫生设施

5.1 车辆清洗站

5.1.1 大、中城市的主要对外交通道路进城侧位设置进城车辆清洗站并宜设置在城市规划建成区边缘,用地宜为10003000m2

5.1.2 在城市规划建成区内应设置车辆清洗站,其选址应避开交通拥挤路段和交叉口,并宜与城市加油站、加气站及停车场等合并设置,服务半径一般为0.91.2km

 

5.2 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

5.2.1 大、中城市应设置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其他城市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设置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

5.2.2 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的用地指标可按环境卫生作业车辆150m2/辆选取,环境卫生车辆数量指标可采用2.5辆/万人。

5.2.3 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应设置在环境卫生车辆的服务范围内并避开人口稠密和交通繁忙区域。

 

5.3 环境卫生车辆通道

5.3.1 通向环境卫生设施的通道应满足环境卫生车辆进出通行和作业的需要;机动车通道宽度不得小于4m,净高不得小于4.5m;非机动车通道度度不得小于2.5m,净高不得小于3.5m

5.3.2 机动车回车场地不得小于12m×12m,非机动车回车场地不小于 已经是第一篇

|